公告通知

返回首页

关于举办题为“相转移策略控制分子筛介观结构及其催化性能”学术报告的通知

时间 :2019年05月16日   来源于: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樊卫斌主任和院青促会煤化所小组邀请,华东理工大学朱卡克教授来实验室访问,并做题为“相转移策略控制分子筛介观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学术报告。

时  间:2019年5月21日(周二),上午09:00

地  点:能源楼第一会议室

报告摘要:

提出了一种在甲苯/水体系中相转移合成策略,可制得纳米ATO、CHA结构纳米磷酸盐分子筛和CHA结构多级孔道硅酸盐分子筛。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分析了其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晶体磷酸盐ATO分子筛具有中强酸性、高结晶度、高比表面积其平均粒径为55 nm且呈现球状,与普通的棒状晶体相比可以有效缩短微孔中的扩散距离。跟踪其结晶过程中组分、晶相和形貌的变化,并结合两相溶液中液相和固相的元素组成变化,揭示了其如下结晶机制:两相不溶体系形成油包水的Pickering乳液,物料从各自的相中快速转移到甲苯/水滴两相界面并富集,每个水滴类似于微型反应器,最终在两相界面上推动物料具有高过饱和度从而爆发成核形成纳米晶粒;在后续生长中,乳液结构的存在阻止了晶体的进一步融合生长,从而可以控制其生长取向和减小晶粒大小。结合正庚烷临氢异构化催化体系的反应产物和扩散性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其中的择形机制,表明单甲基取代产物主要受到产物择形控制,而双甲基取代产物的选择性同时受到过渡态择形和产物择形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还表明:异构化反应主要发生在本征反应控制区,而裂解反应则主要发生在扩散控制区;纳米晶粒能够扩散扩散控制区的温度范围,从而提高异构体的总体收率,这一结构-性能关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这一体系的扩展研究表明:纳米SAPO-34分子筛主要通过胶体晶化机制形成,在MTO反应中显示出较高的双烯收率和催化剂寿命;多级孔道的SSZ-13分子筛则通过Pickering乳液结构晶化形成,遵循非经典的连接生长机理,其经过Cu2+交换后,在NH3-SCR催化中显示出高稳定性和活性,并且其催化行为和扩散性能直接相关。

个人简介:

朱卡克,华东理工大学教授。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2000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2003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3.10-2005.10德国Jacobs University Bremen(导师Ryan M. Richards)任研究员。2005.11-2006.10丹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导师Claus H. Christensen)和2006.12-2009.11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底从美国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导师刘俊研究员)回国。2010年开始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任教。从事多孔固体材料的合成和多相催化研究,熟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测试和表征。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J. Catal., Appl. Catal. B, Chem. Commun.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6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40篇,他引2700多次。获得授权国际专利4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重点项目1项,2011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1PJ1402600)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NCET-11-0644)资助。2011年参与欧盟玛丽-居里访学行动计划(ELECTRONANOMAT, Grant Agreement Number: PIRSES-GA-2012- 318990)项目。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院青促会煤化所小组
人事教育处
20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