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青促会煤化所小组邀请,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来所访问,并做题为“纳米结构调控光催化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
时间:2019年3月21日(周四),上午10点
地点:能源楼三楼报告厅
报告摘要:光催化材料在绿色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目前的材料还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如何提高光催化材料的性能,是目前光催化研究的热点。通过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的组份调控能带结构,提升可见光的利用率;通过纳米结构调控促进电荷分离效率的提高,提升光催化活性。通过光催化材料的共轭π分子的表面杂化作用,可以成倍提高光催化材料的本征活性,并完全抑制光腐蚀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产生可见光活性。通过光催化材料表面氧缺陷的形成,产生表面态与价带的重叠,促进电荷的分离,大幅度提升了光催化材料的本征活性,同时,产生了具有完全矿化能力的可见光降解活性。通过π-π作用的调控,降低了氮化碳可见光催化材料的价带位置,大幅度增强了其对苯酚的矿化能力。同时,通过对氮化碳材料的纳米结构调控,提升了电荷分离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通过把光催化材料与三维网络结构材料的复合,构建了具有吸附富集-光催化定位降解的光催化材料,实现了光催化材料的活性提升和免分离。通过分子内极性有机分子的自组装,合成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有机超分子光催化材料,该材料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很强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并可以释放出单线态氧,可以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报告人简介:朱永法, 1964年11月23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汉族,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副主任。1981-1985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从事催化剂表面化学研究,获理学硕士学位。1992-1995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开展了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7,在日本爱媛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固体表面物理化学。
1988.7月到现在,一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从事薄膜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催化以及光催化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能源光催化与环境催化的研究。目前,在开设的课程有:仪器分析本科生课程、电子能谱学、材料分析化学、高等分析化学等研究生课程。出版专著三部(纳米材料测试与表征技术,材料分析化学,光催化:环境净化与绿色能源探索)。
承担了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基础研究课题,同时,还承担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关吸附净化材料、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空气和水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项,申请6项,多项环境净化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年基金的资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发表SCI收录论文328篇,热点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34篇;论文总引21750余次,篇均引用66.59次,H因子为80。2014-2018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化学),2016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全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化学)。
学术兼职有Applied Catalysis B 副主编,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室内与车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会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环境与能源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