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成武副教授来访并作报告
时间 :2024年11月04日 来源于: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时间 :2024年11月04日 来源于: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9月26日,应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温晓东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成武副教授来实验室访问交流,并作题为“氧化铈催化表面物理化学的模型体系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实验室副主任张振华主持。
杨成武,2016年于德国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获博士学位,随后在KIT和亥姆霍兹联合会柏林研究中心同步辐射装置Bessy II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底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至今。长期开展与能源资源绿色转化相关的多相催化、表面科学和原位动态谱学研究,尤其是利用超高真空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等谱学手段在原子分子水平系统研究了氧化铈(块体单晶,薄膜和形貌纳米晶)的表面结构、氧化还原和酸碱性质,以及CO ,CO2 ,CH3OH ,O2 ,NOx等关键分子在其表面上的吸附、活化和反应的微观机制。
在报告中,他首先介绍了氧化铈优异的氧化还原性和独特的酸碱性,以及氧化铈催化应用的历史。接着,详细阐述了基于表面科学方法,如何从二维单晶到三维纳米晶梯次构筑模型催化剂,以弥合表面科学和多相催化之间的“材料鸿沟”。此外,他还介绍了高灵敏度超高真空红外光谱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等谱学手段。在研究结果部分,他主要讲述了CO和甲醇等探针分子红外光谱能够有效识别氧化铈的晶面取向,从而确定晶面上氧空位的浓度。同时,利用分子氧作为探针分子,可以描述氧化铈氧化还原特性的微观图像。他还介绍了如何利用N2O作为探针分子揭示氧化铈光催化反应活性的起源。最后,以氧化铈酸碱催化CO2和醇直接合成有机碳酸酯为例,强调了氧化铈的酸碱催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报告会上,杨成武就报告内容本身,以及红外谱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与现场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